余廢棄湖西. 以養病懶. 二十有餘年矣. 聞取隱和尙之德馨遠飄. 而因南北敻隔. 未得親扣而滌心塵. 而和尙奄然歸寂. 其用恨特深焉.
光武四年冬. 有雲遊志. 過曹溪之松廣寺. 時適窮陰. 雪擁風鳴. 仍以信宿禪窓. 有慈應. 金明. 慈城三兄弟. 謂余曰
我先傅取隱和尙之時順間出世道業. 雖非古祖師之可肩. 而於近世也. 罕有聞見焉. 以先傅之高行. 爲而資者. 宜其著其行狀而傳後. 可也. 而今尙未焉者. 不暇焉. 而况高師文名素著. 禪奧亦深. 而適臨于此. 願借高師之一言. 以芳我先傅之遺蹟. 夫如是則非特我先傅之行業. 軒磊不朽. 而不佞等諸嗣足. 亦足以無餘憾焉. 請高師之不悋緖餘. 可乎.
余再三推辭. 而其請彌勤. 謹按其嗣足之所錄. 和尙諱旻旭. 法號取隱也. 俗姓崔氏. 海州后人也. 以嘉慶二十年乙亥. 始寄宿於慶尙道奉化地. 而屋簷下過來者. 其翌年九月焉. 幼而壯且黠焉 . 有老成風度矣.
十四歲. 忽然有出塵之趣. 北投太白山覺華寺秦珠長老. 祝髮受戒. 隨世緣打幻妄. 亦有年所. 豈曾悟其菩提道法. 不離世間耶. 年至不惑. 叅超隱丈老 太白山彌勒庵. 攝衣染指. 決擇正眼. 師資道契. 侍奉十秋. 應有得其玄奧之境. 而志在韜晦. 人莫得以知焉.
後年至六十八癸未. 寓於般若峯下龍樹霱窩. 十年塊坐. 百慮灰冷. 忽然有頓悟處. 古人云. 如人飮水冷煖自知者. 此也. 淸虛禪師云. 寧可千劫輪廻生死. 不慕諸聖解脫. 禪家之眼也. 不見人之是非. 禪家之足也. 和尙之發心也. 期以頓悟. 而悟之. 而悟後生涯. 如頑石一片. 則其於禪眼. 有其庶幾焉. 而靑黃黼黻. 管絃技操. 不用聾瞽而是非自絕. 禪家之足也. 可謂十分周圓也.
盖北入香山. 南入頭流. 半生行李. 如閑雲野鶴. 而亦不以脫洒爲我所而自高. 其所蘊於中者. 得以偉旺鄭重. 不待智者而後知也.
當七十九年甲午春. 住錫桐裏之彌陀庵. 設禪會. 振玄風. 卓異其行. 至老不怠也. 越四年丁酉. 欲卜其終老之所. 晏居于明寂蘭若之三年己亥正月初七日. 感微疾. 至十四日申時入滅. 嗚呼. 有相必空. 世之所不免也. 而其奈道人之乘化也山野皆痛悼不已何.
其臨滅也. 神識安閑. 端坐如平日. 時有院主慧雲上座問曰. 和尙今欲入滅. 四山相逼. 其定慧一念. 堅凝不昧乎. 和尙竪起枕子而已. 奄然坐逝. 俱胝和尙之竪起一指. 終不以鹵莽歸之. 而普天寒熱. 焦摶打凍. 亦是走殺外邊也. 和尙竪起一枕也. 能殺能活有照有用底消息. 庵主之對趙州也. 不必專美於古也.
其夜三鼓. 一道瑞光. 橫空如虹橋. 經闍維後. 過五日而其光增淨. 五色散合玲瓏. 又有祥雲四合. 綸輪間錯. 遠近緇白. 瞻慕敬歎. 如古道人入滅時也.
和尙嗣超隱義宥. 超隱嗣淵月以俊. 而浮休傳之碧庵. 碧庵傳之翠微. 翠微傳之栢庵. 栢庵傳之無用. 無用傳之影海. 影海傳之楓巖. 楓巖傳之碧潭. 碧潭傳之詠月. 詠月傳之樂坡. 和尙於浮休爲十二代孫也. 於太古爲十七世也.